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提出,推进“互联网+健身”“物联网+健身”,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。形式和手段的创新,为线上线下健身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,也为拉动体育消费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机遇。
傍晚的公园、河边的健身步道、小区的空地上,跑步健身的人随处可见。打开手机健身APP,就能看到跑步用时、路径轨迹、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,还可以向好友发起运动挑战。
线上健身突破了时空局限,但健身者能否坚持下去,既考验自律,也对线上平台服务提出了挑战。线上运动平台Keep将相关课程与热门影视剧等结合,推出系列主题跑活动和联名周边,让人眼前一亮。用户的互动式体验大大提升,参与热情也变得更加高涨。
2022年“奥林匹克日”全民健身公益挑战赛,完成跑步、健走、骑行等5个项目其中之一,就能获得相应实体奖牌或虚拟徽章。制作精美的实体奖牌、长久在线的虚拟徽章、见证挑战成功的完赛证书,带给人们满满的成就感,也带动线上虚拟赛事参与度不断提高。挑战赛吸引了超过16万人踊跃参与。
健身热情提高后,如何科学健身是每个参与者需要重视的问题。羽毛球爱好者石天在每次高强度训练后,都对膝关节、脚踝等易受伤部位进行拉伸放松,线上健身平台提供的课程满足了他的需求。
如今,人们通过小程序、社群等渠道,能够自主选择线上付费健身课程,产生兴趣之后,还会考虑更精细、更专业的服务和指导。相比传统健身房,互联网健身平台的运营模式更灵活,服务种类更多元,丰富了健身行业的服务业态,进一步降低了线上健身的参与门槛。
“想知道我的训练秘籍吗?苏老师的线上体育课,今晚准时开播!”短跑名将苏炳添发布的直播预告,受到超30万人关注。去年“全民健身线多名奥运冠军、世界冠军通过线上竞赛、话题互动等方式,和大家一起“云锻炼”。
很多体育名将在互联网上化身居家健身的“辅导员”和“陪练员”,为引导公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。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表示,国家队和省队运动员进校园、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将形成常态化机制,进一步推动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。
从线上到线下,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为人们带来丰富的体验。在湖南,全民健身知识线上挑战赛掀起了趣味十足的头脑风暴;在安徽,“行走大运河”线上徒步赛活动打造“体育+旅游+文化”的特色品牌……以在线服务为新的发力点,全民健身的多元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。
线上健身渐成潮流,健身行业在融合发展中获得新活力。有些线上平台与线下健身房合作,提供团操课代运营服务,提升了团操课质量和健身房教室使用率,为线下健身房节约了成本。不少线下健身房也开通线上服务,“随约随练、按次付费……”简单便捷的方式让更多人乐于走进健身房。
Keep运动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杨帆表示,线上平台不断探索线下场景,增加客户黏性、拓展业务边界,线下健身房则依靠平台流量优势降低获客成本,线上线下双轮驱动,实现互利共赢。
从运动服装、健身器材,到可穿戴设备、健身服务……随着线上健身平台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快速上升,体育消费潜力不断释放。有数据显示,国内线上健身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1年的3701亿元增至2026年的近9000亿元。
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出版的《2022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》显示,受访者个人年平均运动消费为4709元,其中运动鞋服、器材消费呈现增长趋势,跑步机、动感单车、椭圆机等品类广受欢迎。
与哑铃、杠铃等传统健身器械不同,家庭智能健身设备因更“懂”用户而备受青睐。南京的黄女士日前购入一台智能椭圆机,跟着视频讲解在家就能锻炼,她说:“燃脂效率非常高。”通过佩戴心率臂带,系统还能实时监控使用者的心率,发现异常时自动调整机器阻力,防止心脏过劳。运动完成后,还可以出具一份详细的运动数据报告,为进阶训练提供了科学方案。
需求激励创新,改变顺应市场。丰富的课程体验、即时的反馈和专业的健康分析成为受关注的重点,未来,健身器材设计制造将呈现智能化、个性化与社交化的趋势。
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并深度融入体育产业,搭建起以云、网、端、数、智“互联互通”的数字体育网络。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黄海燕表示,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将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,“智能健身器材+运动健康服务”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“产品+服务”模式将成为体育智能制造新方向。